“忆少年”不是一首现代诗,也不是 *** 热词,而是宋词里一个极小众却极动人的词牌名。它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《琴趣外篇》,因首句“无穷官柳”起调,后人遂以“忆少年”为牌。简单来说,它是一段固定旋律的“歌词模板”,词人按谱填词,就能唱出同一种腔调。

前段:▲▲△△,△△▲▲,▲△△▲(韵)
△△▲▲,▲△△▲(韵)
后段:▲▲△△,△△▲▲,▲△△▲(韵)
△△▲▲,▲△△▲(韵)
注意:第三句与结句须押同一韵部,常见用“萧豪”“歌戈”等宽韵。
晁补之的原词如下:
无穷官柳,无情画舸,无根行客。南山尚相送,只高城人隔。
罨画园林溪绀碧,算重来、尽成陈迹。刘郎鬓如此,况桃花颜色。
自问:这首词为何能成“教科书”?
自答:它把“忆少年”三味写尽——柳、船、客皆“无”,暗示漂泊;“南山尚相送”一转,空间感瞬间拉开;末尾“刘郎鬓如此”用刘禹锡典故,把少年意气与中年衰鬓并置,时间感扑面而来。短短五十言,空间、时间、人情三线交织,格律与意境双绝。
先查《词林正韵》,选第十四部“萧豪”或第九部“歌戈”,避免险韵。
【原创】 远浦残霞,断桥归鹭,旧桨西风。故园犹未远,奈客梦千重。
灯市少年呼白堕,笑如今、鬓雪先浓。桃花开几度,问谁共从容。
自问:这首习作是否合规?
自答:逐字对照平仄图谱,仅“灯市少年呼白堕”第三字“年”当仄而平,属“拗救”,宋词常见,不算硬伤;韵脚“风、重、浓、容”皆属“东冬”部,与晁词不同部,却未出格,因宋词允许邻韵通押。

它不像《水调歌头》那样家喻户晓,却正因“小而精”,成为填词者炫技的隐秘赛道。豆瓣“旧体诗词”小组里,每月都有人以“忆少年”为题发起接龙,胜出者往往靠一句时空折叠的七字句——比如“地铁如风穿故城”,把现代意象塞进宋代曲拍,毫无违和。
Q:忆少年与“少年游”是同义词吗?
A:完全不是。后者是五十字小令,但句读、平仄、韵脚皆异,不可混用。
Q:可以用新韵(普通话音)吗?
A:可以,但须全篇统一,且注明“新韵”,否则投稿旧体诗刊会被退稿。
Q:写忆少年必须怀旧吗?
A:不必。晁补之写“忆”,是题材;后人亦可写“当下少年”,只要格律对,意境新,反而更显功力。
1. 镜头感:前片像远景,后片推成特写。
2. 时间线:前片写“此刻”,后片闪回“当年”。
3. 道具:选一件小物(车票、吉他拨片)贯穿,让五十个字有蒙太奇效果。
示范一句:
“旧站台雨声催远笛,剩半张车票在掌心折。”
七字句里同时出现听觉、视觉、触觉,电影感瞬间拉满。

当你真正按谱填出一首“忆少年”,会发现它像一枚时间胶囊:宋词的音乐早已失传,但平仄与韵脚仍像骨骼,撑住千年的呼吸。只要汉字不灭,少年就永远有人替我们忆起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