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什么是“救死扶伤”?
救死扶伤一词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原意是“救活垂死的人,帮助受伤的人”。
它不仅是医学伦理的核心,更被上升为一种普世价值:
- 生命至上:任何情况下都把挽救生命放在之一位。
- 人道主义:超越国界、种族、身份,对一切生命平等对待。
- 专业精神:以科学手段与专业技能确保“救”与“扶”真正有效。
二、为什么现代社会仍需要“救死扶伤”精神?
自问: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,我们还需要“救死扶伤”吗?
自答:需要,而且比过去更迫切。
- 突发公共事件频发:地震、洪水、疫情等灾难不断提醒我们,技术再先进,也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。
- 老龄化社会到来:独居老人、慢病患者数量激增,社区急救与日常照护缺口巨大。
- 心理危机蔓延:抑郁、焦虑、自杀率攀升,“扶伤”已从身体扩展到心灵。
三、医学场景中的“救死扶伤”如何落地?
1. 院前急救:黄金四分钟
心肺复苏(CPR)与AED除颤的普及率直接决定猝死者的生还率。
自问:普通人不会医术,也能参与院前急救吗?
自答:可以,只需记住“叫-叫-C-A-B”口诀:
- 叫:大声呼叫患者,判断意识。
- 叫:拨打120并取来AED。
- C:胸外按压30次。
- A:开放气道。
- B:人工呼吸2次。
2. 院内多学科协作(MDT)
创伤中心的“绿色通道”能在患者到院后60分钟内完成所有必要检查并实施手术。
关键流程:
- 预检分诊→2. 影像评估→3. 检验交叉配血→4. 手术室待命。
四、非医学场景如何践行“救死扶伤”?
1. 日常生活中的“微救援”
止血包扎、海姆立克法、烫伤冷水冲,这些简单动作每年可挽救数十万家庭悲剧。
自问:没有急救包怎么办?
自答:一条干净毛巾、一瓶矿泉水也能临时替代。
2. 心理急救:情绪“止血”
倾听-共情-转介三步法:
- 倾听:不评判,让对方把情绪倾倒出来。
- 共情:用“我理解你现在很难受”代替“你别想太多”。
- 转介:推荐专业心理热线或医院。
五、法律与伦理:救人会被讹吗?
《民法典》第184条明确: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。
自问:如何保留证据?
自答:
- 打开手机录像,说一句“我现在开始急救”。
- 寻找现场目击者留下联系方式。
- 保存120出车记录。
六、如何系统学习“救死扶伤”技能?
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课程:8学时,涵盖心肺复苏、创伤救护、突发事件处置。
线上资源:
- 国家应急管理部“急救百科”小程序
- 中国大学MOOC《现场生命急救技能》
七、真实故事:一次“救死扶伤”带来的连锁反应
2023年7月,广州地铁一名青年心脏骤停。
关键节点:
- 乘客A立即CPR。
- 乘客B跑去取AED。
- 站务人员C维持秩序并引导120。
- 患者苏醒后,家属报名成为红十字志愿者。
自问:一个人的行动能改变什么?
自答:它让“救死扶伤”从口号变成可以传递的火炬。
八、未来展望:技术与人文的融合
无人机AED、5G远程会诊、AI伤情识别正在把“黄金四分钟”扩展到“黄金两分钟”。
但技术越先进,越需要人文底线:
- 算法不能替代握手时的温度。
- 大数据无法计算一句“别怕,我在”的力量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