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啪!”清脆的耳光划破傍晚的寂静。我捂着 *** 辣的脸,眼泪在眼眶打转,却倔强地不肯掉下来。妈妈的手悬在半空,微微颤抖,像一片被风吹皱的叶子。那一刻,空气里只剩下“凶狠”“失控”“暴怒”这些词在回荡。我脑子里嗡嗡作响,反复问自己:“妈妈为什么打我?这真的是爱吗?”

下午发下来的数学卷子,鲜红的“45”像一记闷雷。我把卷子揉成一团塞进书包,却还是逃不过妈妈的火眼金睛。她展开皱巴巴的纸,指尖因为用力而发白,声音陡然拔高:“这就是你通宵打游戏的结果?”
后来我才知道,那天她刚被领导当众批评,回家路上又接到外婆住院的 *** 。我的“45分”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她的愤怒里,藏着对生活失控的恐惧。
妈妈小时候,外公常说:“棍棒底下出孝子。”她被打过手心、罚过跪,于是潜意识里把“打”与“教育”划上了等号。这种代际传递的暴力,像隐形的基因悄悄复制。
打完我后,她躲在厨房小声啜泣。透过门缝,我看见她对着手机搜索:“孩子叛逆怎么办”“控制不住脾气”。原来,她的凶狠背后,是笨拙的在乎。
我把当天的场景写成日记:“她打我时,像一头受伤的母狮。”写完才发现,文字把愤怒稀释成了可以触碰的悲伤。

班主任告诉我:“你妈妈每次家长会都坐之一排,笔记本记得比你还认真。”原来,她骂得最凶的时候,恰恰是最害怕失去我的时候。
我们约定:当任何一方情绪失控时,就说“暂停”。这个词像灭火器,让怒吼卡在喉咙里。
去年妈妈生日,我送她一本《非暴力沟通》。她翻到扉页,突然哭了——那里贴着我小时候画的“妈妈超人”涂鸦。那一刻我明白:打不是我的错,也不是她的本意,而是两个迷路的人撞在了一起。
教育性惩戒会避开要害,事后有沟通;家暴则伴随侮辱、持续伤害。如果伤痕超过24小时未退,或出现“废物”“早知道不生你”等语言暴力,请立即联系信任的大人或拨打12338妇联热线。
心理咨询师告诉我:“创伤不会消失,但可以被覆盖。”就像树干上的疤痕,随着时间会长出更坚硬的组织。现在,每当我忍不住吼孩子时,就会想起妈妈颤抖的手——终止循环,就是最深的爱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