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什么是“冻冷”?它跟“冷冻”有什么区别?
“冻冷”并不是现代汉语里的高频词,却常被误写为“冷冻”。“冻冷”更强调“因寒冷而凝固或失去温度”的状态,而“冷冻”则指人为降温保存。举个生活化例子:
- “河水在夜里冻冷成冰”——突出自然结果。
- “把饺子放进冰箱冷冻室”——突出人为动作。
二、冻冷组词语大全:从单字到四字短语
1. 两字词
- 冻冷:形容温度极低,物体失去热量。
- 寒冻:寒冷而冻结,如“寒冻三尺”。
- 冷冽:比“冻冷”更书面,突出刺骨感。
2. 三字词
- 冻冷天:口语里指极冷的日子。
- 冷到冻:方言叠加,强调体感。
- 冻冷霜:指低温下形成的霜花。
3. 四字短语
- 冻冷刺骨:寒风钻入骨头般的冷。
- 天寒冻冷:天气严寒,万物凝固。
- 手脚冻冷:末梢循环差导致冰凉。
三、冻冷怎么造句?五个场景示范
场景一:写冬天景色
清晨推窗,屋檐下的冰凌冻冷得透明,像一把倒挂的玉剑。
场景二:描写人物感受
他站在雪地里,指尖冻冷得失去了知觉,却仍不肯放下那封信。
场景三:科普说明文
当气温骤降到零下二十度, *** 的金属表面会在十分钟内冻冷至与空气同温。
场景四:方言对话
“今个儿真冻冷天,赶紧回屋捂捂脚!”
场景五:诗歌意境
北风掠过枯枝,留下一地冻冷霜,月光照上去,碎成银白的叹息。
四、常见疑问解答
问:为什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查不到“冻冷”?
答:它属于口语化组合,多见于方言或文学描写,正式出版物更倾向用“寒冷”“冰冷”。
问:能否把“冻冷”当动词用?
答:可以,但需搭配补语,如“寒风冻冷了整条街”。单独说“冻冷水”就不够地道。
问:孩子作文里写“我被冻得冷冷”对吗?
答:重复了。改成“我被冻得手脚冻冷”或“我被冻得浑身冰冷”更简洁。
五、拓展:带“冻冷”的成语与典故
严格意义上没有规范成语含“冻冷”,但古籍里出现过类似结构:
- 《齐民要术》载:“冬月冻冷之地,先以火煖。”——指土地因低温而板结。
- 《山海经》异兽“冻冷之鱼”,传说触其鳞者血液瞬凝,虽是神话,却体现先民对严寒的想象。
六、写作技巧:如何让“冻冷”不生硬
- 感官叠加:不止写温度,还写颜色、声音。例:“冻冷的空气带着铁锈味,踩上去嘎吱作响。”
- 比喻转化:把“冻冷”比作情绪。例:“她的眼神冻冷得像封存的湖面,看不见底下的暗涌。”
- 动词连用:让状态动起来。例:“北风一卷,河水瞬间冻冷、收缩、炸裂。”
七、易错点提醒
- 不要把“冻冷”写成“动冷”“东冷”。
- 避免与“冷冻”混用:冰箱是“冷冻”,户外是“冻冷”。
- 北方方言里“冻冷”可儿化,如“冻冷儿”,书面语慎用。
八、实战演练:用“冻冷”写一段微小说
凌晨四点,老宋推开仓库门,铁把手冻冷得粘住了掌心。他呵了口气,白雾在灯泡下打了个旋,像不肯散去的旧时光。货架顶层,那箱二十年前的冰糕早已脱水变形,包装纸上的娃娃笑脸被冰霜撕裂,却仍保持着夸张的弧度。老宋突然想起,那年女儿把之一支雪糕递给他时,也是这样的凌晨,空气冻冷得发甜。他伸手想摸,却只碰到一指尖的凉意——原来记忆也会冻冷,然后悄悄碎掉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