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写文案或做标题时,把“光亮”当成万能形容词,结果千篇一律。问题出在搭配词语太窄,只想到“光亮的地板”“光亮的头发”。其实,只要换一批高频却新鲜的组合,就能立刻提升质感。

可以。“光亮在指尖跳跃”,把静态光泽写成音符;“光亮沿着杯沿滑落”,像慢镜头一样细腻。
用低饱和色托底。“光亮的雾银”比“光亮的亮银”更克制;“光亮的墨黑”突出镜面反差,却不刺眼。
选高对比环境。
- 深夜巷子里“光亮的霓虹”
- 暴雨后“光亮的柏油路”
- 雪原上“光亮的冰棱”
背景越暗,光亮越突出。
从“刚打磨完的光亮”到“日渐黯淡的光亮”,一件物品就有了生命周期。
不写“光亮的手表”,而写“他下意识转动那只光亮到刺眼的手表”,人物焦虑感立刻浮现。

“光亮像一声尖锐的口哨”,视觉与听觉打通,读者印象更深。
升级:“乌木色地板上流淌着一层牛奶般的光亮,踩上去仿佛踏进黎明前的湖面。”
升级:“锅身的光亮像一弯被雪擦亮的月亮,倒映出整个厨房的秩序感。”
升级:“她一笑,齿尖的光亮像碎钻溅出来,连吧台昏暗的铜器都被重新抛光。”
光亮的甲胄 / 光亮的琴键 / 光亮的露珠 / 光亮的锡箔 / 光亮的徽章 / 光亮的泪痕 / 光亮的铁轨 / 光亮的瞳孔 / 光亮的釉下彩 / 光亮的剑鞘 / 光亮的云母 / 光亮的贝壳 / 光亮的雨披 / 光亮的石墨 / 光亮的钟摆 / 光亮的纽扣 / 光亮的烛台 / 光亮的锁链 / 光亮的糖衣 / 光亮的年轮

在小说里,“他眼里的光亮熄了”比“他绝望了”更具象;在品牌故事里,“守护每一道光亮”可以指代用户梦想、孩子天赋、或是城市灯火。把光亮从物理属性升华为情感符号,文字就有了余味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