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路”到底是不是词语?
先给出结论:“小路”是现代汉语里公认的词语,属于名词,指“狭窄的道路”。它既符合构词规则,也被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正式收录。
判断“小路”是词语的三条硬标准
- 结构固定:“小”与“路”组合后意义专一,不能随意拆开或插入其他成分。
- 语义融合:整体意义不等于“小”+“路”的简单相加,而是特指“比大路窄的通道”。
- 社会通用:在口语、书面语、媒体中高频出现,具有全民性。
“小路”与“小道”“街巷”有何区别?
- 小路:强调宽度,常与“大马路”相对,如“穿过这条小路就能到车站”。
- 小道:突出非正式或隐蔽,如“林间小道”“羊肠小道”。
- 街巷:多用于城镇内部,带有人文气息,如“老北京的街巷”。
为什么有人怀疑“小路”不是词语?
疑问通常来自两方面:
- 字面拆解:认为“小”是形容词,“路”是名词,二者只是临时搭配。
- 语感差异:某些方言区把“小路”说成“细路”“狭路”,导致普通话使用者产生陌生感。
实际上,现代汉语里大量双音节名词都由“形容词+名词”构成,如“大桥”“高楼”“快车”,它们同样被视作词语。
权威工具书怎么说?
翻开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7版)第1439页,条目“小路”赫然在列:
小路 xiǎolù 名词 狭窄的道路。
《汉语大词典》《辞海》亦同步收录,并给出书证:
- 宋·杨万里《过百家渡》:“一篙撑出垂杨岸,小路弯环入稻畦。”
- 老舍《骆驼祥子》:“他顺着小路走,想抄近道回车厂。”
搜索引擎大数据佐证
以百度指数为例,近五年“小路”日均搜索量稳定在3500~4200次,高于“羊肠小道”(约800次)、“林间小道”(约1200次)。高频搭配包括:
- “乡间小路”
- “小路考”(驾照科目二俗称)
- “小路货”(口语指非正规渠道商品)
教学场景中的实际应用
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》一文中写道:
“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小路上……”
课后习题直接提问:“文中‘小路’换成‘道路’好不好?”标准答案明确指出:“不好,因为‘小路’更具体,突出狭窄、亲切的感觉。”这从侧面证明“小路”已被教育系统确认为规范词语。
*** 语境下的新用法
在微博、小红书等平台,“小路”衍生出隐喻义:
- 情感小路:指代暧昧阶段,如“我们还在小路上徘徊,没走到大路”。
- 职场小路:形容非晋升主渠道的偏门路径,如“想加薪别只盯着大路,试试小路”。
这些创新用法并未脱离“狭窄、非主流”的核心意象,反而强化了词汇生命力。
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注意点
教师需提醒学生:
- 量词搭配:一条小路、一段小路,不能说“一个小路”。
- 感 *** 彩:中性偏褒义,常与“幽静”“蜿蜒”“铺满落叶”等词共现。
- 语体差异:正式文件多用“支路”“辅路”,口语才用“小路”。
常见误用纠正
错误表达 | 正确表达 | 原因 |
这条小路很宽阔 | 这条小路很狭窄 | “小路”本身含“窄”义 |
两条小路交叉 | 两条小路交汇 | “交叉”多用于几何或交通规划 |
开辟一条新的小路 | 开辟一条小路 | “新”与“小路”语义重复 |
延伸思考:类似结构的词还有哪些?
“形容词+名词”凝固成词的现象在汉语中极为普遍,例如:
- “大门”:非“大的门”,而是特指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。
- “白纸”:非“白色的纸”,而是指未写字的纸。
- “热水”:非“热的水”,而是指烧开或加热过的饮用水。
这些例子共同说明:当短语的意义发生专指、引申或习惯化时,就具备了词语资格。
一句话记住核心要点
判断“小路”是不是词语,关键看它是否结构定型、语义专指、全民通用——三条全满足,答案毋庸置疑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