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联合国经社部、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、各国移民局公开数据,截至2023年底,中国大陆出生者常年居住在海外的总量约为1073万人;若加上香港、澳门、台湾地区,整体华语移民规模突破1400万人。过去十年,中国年均净外流人口保持在25万—35万之间,增速虽低于印度、墨西哥,但绝对数量仍居亚洲前列。
一、中国移民人数到底怎么统计?
官方口径与民间机构差异较大,主要因为“移民”定义不同:
- 常住人口口径:居住海外连续12个月以上即算移民,联合国采用此标准。
- 永久居留口径:取得他国绿卡或入籍才被计入,中国公安部、外交部采用此标准。
- 侨务口径:只要保留中国护照,无论是否永居,都被归侨办视为华侨。
因此,同一批人可能在联合国数据库里被算成“移民”,在侨务系统里仍被归为“华侨”。
二、移民热门国家有哪些?最新排名
综合各国移民局2023年签发的永久居留签证数量,中国大陆出生者获批最多的前十目的地如下:
- 美国:8.1万张绿卡,占中国总移民量的28%
- 加拿大:3.6万张枫叶卡,占比12%
- 澳大利亚:2.9万张永居签证,占比10%
- 日本:2.2万张定住者签证,占比8%
- 英国:1.7万张永居,占比6%
- 韩国:1.5万张F-5签证,占比5%
- 新加坡:1.3万张PR,占比4%
- 德国:1.1万张蓝卡/永居,占比4%
- 法国:0.9万张人才护照,占比3%
- 新西兰:0.7万张RV,占比2%
如果把港澳台居民算入,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依旧稳居前三,但日本反超英国升至第四,主要得益于经营管理签证的宽松政策。
三、为什么这些国家成为中国移民首选?
1. 教育驱动: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
QS前200高校中,美国占45所,加拿大占8所,英国占17所。家长通过先留学后移民的路径,让孩子享受本地生学费与奖学金。2023年,中国赴美留学生虽降至28.9万人,但持F-1转EB-2/EB-3的比例升至19%,创历史新高。
2. 资产配置:新加坡、澳大利亚、日本
高净值人群关注房产+身份双重回报:
- 新加坡家族办公室门槛从500万新币降至200万,但须雇佣3名本地员工;
- 澳大利亚188C重大投资者签证需投资500万澳元,平均获批周期仅12个月;
- 日本经营管理签证更低注册资本500万日元,可携配偶子女,最快一年转永住。
3. 技术通道:德国、法国、新西兰
欧盟蓝卡更低年薪要求:
- 德国58,400欧元(STEM领域降至45,552欧元);
- 法国53,836欧元;
- 新西兰技术移民打分180分即可获邀,IT、工程、护理常年紧缺。
四、移民人群画像:谁在离开中国?
招商银行&贝恩《202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》给出关键数据:
- 年龄:30—49岁占61%,50岁以上占22%,29岁以下占17%。
- 资产: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人民币的家庭占移民总量的43%。
- 行业:互联网、金融、制造业高管位列前三。
- 动机:子女教育(76%)、财富安全(68%)、养老医疗(52%)、税务规划(47%)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轻移民”成为新趋势:保留中国国籍与事业,仅拿海外绿卡或长期签证,实现“移民不移居”。
五、未来五年中国移民流向预测
综合政策窗口、汇率、地缘政治三大变量,机构模型给出三种情景:
- 基准情景:年均净外流30万人,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继续领跑,日本份额升至10%。
- 乐观情景:欧洲放宽技术移民配额,德国、法国合计占比从7%升至12%。
- 悲观情景:美国EB-5排期延长至10年,加拿大削减配额,新加坡、阿联酋分流高端人才。
无论哪种情景,东南亚都将扮演“跳板”角色:泰国精英签、马来西亚第二家园、菲律宾SRRV以低成本、低门槛吸引中产家庭,作为赴欧美前的过渡。
六、常见疑问解答
Q:中国移民人数会突破2000万吗?
按年均30万净外流计算,到2035年总量约1500万;若加上二代华裔,可能接近1800万,但突破2000万需出现大规模政策松动或经济波动。
Q:移民后国内社保、公积金怎么办?
社保可保留账户暂停缴费,回国后可续接;公积金可一次性提取,需提供国外定居证明。若保留中国籍,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也可继续使用。
Q:拿到外国绿卡会被注销中国户口吗?
目前仅上海、北京、深圳等地试点“出国定居注销户口”,且执行弹性。多数省份不主动核查,除非本人办理护照换发或户籍业务时被要求申报。
数据持续更新,政策随时调整。若计划移民,建议提前三年规划语言、资产、税务、子女教育四条主线,避免窗口期关闭带来的被动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